从今天起,摩拜单车在深圳正式宣告涨价。
在经历了一个凛冽“寒冬”后,共享单车们终于耐不住对现金的饥渴,不约而同地宣布涨价了。
先是3月21日,滴滴旗下的“小蓝车”宣布在北京实行新计费规则,起步价从原先的每小时1元,改为起步价1元包含15分钟,超出后每15分钟0.5元,算下来骑行1小时需要花费2.5元。
一周后的3月29日,摩拜宣布将从4月8日起涨价,按照新规则,骑行1小时花费2.5元,与小蓝单车的价格相同。
4月8日,哈罗单车宣布涨价,将从4月15日起在北京地区实施新的计费规则:骑行费每15分钟1元,也就是说,骑行1小时需要花费4元,是原先的2倍。
并且涨价城市覆盖范围除北京之外,还波及到天津、桂林、青岛、九江、珠海等地。
这也让不少人感叹:那个曾经骑在资本虎背上,对用户慷慨大方的共享单车一去不复返了!
从资本火热到一地鸡毛,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2015年,共享单车开始爆发。从ofo小黄车在北大校园投入使用,到同年摩拜单车创立,这两家企业迅速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者。
几个月之后,被赋予了“新四大发明”光环的共享单车,被资本一致看好,开始疾速狂奔。同时有一大批跟风者进入该领域,共享单车热潮铺天盖地而来。
资本的疯狂涌入,把共享单车推上了疾速扩张的快车道。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共享单车企业开始大打补贴战。
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在2017年相继推出免费骑车,甚至推出免费骑车加上拿红包的活动,以烧钱迅速扩张用户量和骑行数据。
但在经过行业野蛮发展期后,面对盈利遥遥无期的无底洞,资本看不到胜利后的利益,于是不再玩下去了,任由共享单车企业自生自灭。
这让一贯过度依赖资本的共享单车企业迅速陷入泥潭,战线萎缩。2017-2018年初,共享单车领域进入了倒闭潮,几十家企业倒下。就连龙头老大ofo也没撑下去,而摩拜也沦为被收购的命运。
当大潮退去,留下的是巨大的亏空。
事实上,当共享单车的风口刮过,盈利便成为摆在共享单车面前最紧要的难题,而涨价也自然成为最简单易行的操作。
这一点都不令人意外。一直以来,共享单车的普遍亏损已是常态,即便是鼎盛时期也不例外。而这也是导致整个行业一地鸡毛的关键因素之一。况且在没有资本的加持下,平台为了活下去,更要尽快实现扭亏为盈。
但涨价真的能救共享单车吗?
从平台角度来看,涨价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它们的经营状况。可是要知道,随着共享单车风口的逐渐褪去,资本方的投资选择也越来越趋于理性。惨淡的商业现状在急功近利的资本面前,很难再度打动他们慷慨地施以援手。
于是,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势必会继续困扰着整个行业,而各种居高不下的成本同样难以在短时间内降下来,更何况他们还面临着因涨价而导致的用户使用频次降低抑或客户流失的风险,故局面总体依然不够乐观。
从用户的角度看,很多用户的骑行时间为15分以内,而按照最新的计价方式,对一部分用户的收费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对于骑行时间过长,且单车不是刚需的用户来说,他们有可能放弃共享单车,转而选择其他交通方式。
并且根据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求原理,价格高了,市场需求会随之减少。反映到共享单车上,便是用户们使用频次的降低或是改用其他的出行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算来,也不会增加多大的收益。
摩拜单车投资人、祥峰资本合伙人赵楠针对共享单车涨价表示:“共享单车涨价是“市场自身(发展)的规律表现”,他认为涨价是为了提升共享单车自身的造血能力,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永远补贴。”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单车成本下降、运营成本缩减、服务质量没有改观的情况下,仅仅是“为了提升共享单车自身的造血能力”而涨价,颇有些站不住脚。亏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运营没有跟上,现在通过涨价来“造血”,是在向消费者转嫁自身运营不足的问题。
目前,共享单车领域进入门槛低,服务同质化严重,运营效率低,都成为束缚盈利的枷锁。在小编看来,与其冒着失去用户的风险进行涨价,还不如从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以及培养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多加思考,这更有可能吸引用户,增加用户粘性。
没有了资本的支持,在真正的市场面前,面对高额的维护成本,运营成本,共享单车还能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但涨价很难说是一个好方法。
本报告第1章分析了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环境;第2章对国内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状况、投资回报、发展痛点、需求调研进行了分析;第3章对中国共享单车的竞争格局、融资情...
p6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