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激光器或成下一代以太网技术基础
日本郎美通公司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并证明它可在创纪录的10公里距离内以200gb/s(吉字节/秒)的速度传输数据。这项研究有助推进网络技术,使互联网数据中心能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处理数据。郎美通公司将在3月5日至9日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举行的光纤通信会议(ofc)上介绍这项新研究。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七号卫星等3颗卫星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3日15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七号卫星和搭载的试验二十二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的3颗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61次飞行。
今起全国大部气温逐渐回升 西南地区雨雪持续
本周进入春运出行高峰时段,未来几天全国大部天气总体平静,气温也逐渐步入回升通道。不过,今明两天(1月16日至17日),西南地区仍有雨雪来扰,西藏局地雪势较强,公众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
我国成功发射齐鲁二号/三号卫星等14颗卫星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5日11时1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四星”发射方式,成功将齐鲁二号/三号卫星及珞珈三号01星、吉林一号高分03d34星等14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62次飞行。
国际空间站将做好美国宇航员乘坐“龙”飞船撤离的准备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1月14日表示,已经和国际空间站伙伴国的航天机构采取措施,确保在“联盟ms-23”飞船抵达之前,一旦发生事故,空间站的工作人员能够安全返回地球。由于“联盟ms-22”此前发生了紧急情况,其乘员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普罗科皮耶夫和德米特里·佩捷林以及美国航天员弗兰克·鲁比奥将乘坐“联盟ms-23”返回地球,该飞船预计将于2月22日以无人驾驶模式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清华发起,4所高校4颗卫星,发射成功!
1月15日11时14分,清华大学发起的“天格计划”合作组,4所高校的4颗卫星载荷成功发射!其中,清华大学的grid-05b卫星载荷,搭载于长光卫星mf02a07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卫星状态良好,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stereo实验最终结果否定惰性中微子假说
法国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stereo合作组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其反中微子研究最终结果。根据最终数据,研究人员排除了惰性中微子存在的迹象,惰性中微子是与许多理论有关的一种额外的中微子态,最新研究对基础物理学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双剑合璧!科学家“掌舵”分子论证基础化学反应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工程师们常常通过添加催化剂、改变化学过程的温度、压力等宏观参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化学反应,得到了所需的化学反应产物。但是随着人类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已经达到了原子分子尺度和量子态的水平,能够在更精细的水平上对化学反应进行调控是许多科学家追求的方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杨学明院士、肖春雷研究员团队联合张东辉院士、张兆军副研究员团队从实验和理论双重角度,在h hd反应中实现了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审稿人评价该工作是“反应动力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新方法用电场精确操纵单个量子点
量子计算初创公司迪拉克(diraq)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的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精确控制位于运行逻辑门的量子点中的单个电子,更重要的是,这种新机制体积更小,需要的部件更少,有望推动大规模硅量子计算机成为现实。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日《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天问一号”助力科学家研究“火星日凌”获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欧洲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研究所等中外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的“火星日凌”研究,近期获得重要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天体物理学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银河画卷团队在本地臂上新发现巨纤维状分子云
近期,银河画卷团队对银道面银经132.0≥l≥122.0度和银纬-1.0≤b≤3.0度区域进行了大视场co分子谱线观测研究,并在 1至 4千米/秒的速度范围内发现一条巨纤维状分子云,团队将之命名为the cassiopeia filament-仙后座巨纤维状分子云。该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国际核心天文刊物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科学家找到可能触发阿尔兹海默症记忆衰退“机关”
1月15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施一公团队历经8年探索,在阿尔兹海默症领域取得重要发现——他们找到了可能触发阿尔兹海默症记忆衰退的“机关”。这一发现对理解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展针对性的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
江苏11所高校领导班子调整
1月1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关于李航等职务任免的通知。其中涉及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1所高校领导调整。
广州大学首次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近日,由该校教授牛利团队牵头、联合广东工业大学等单位申报的“等离子体相界面电化学及同步验证分析系统”项目获批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立项直接经费770万元。这是广州大学首次获得该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白逢彦研究员获johanna westerdijk奖
近日,国际真菌学协会在其会刊 ima fungus 上刊登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白逢彦研究员获得johanna westerdijk奖的消息和颁奖词。2022年4月底,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 “the rise of the fungi” 学术研讨会上,白逢彦研究员获此奖项。该奖项是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 westerdijk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原cbs)评选和颁发的科学奖,用以奖励对cbs菌种保藏做出突出贡献并在真菌学研究生涯中成就卓著者。
天津市气象局两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
近日,天津市气象局的“面向近海船舶营运的高影响天气预报及风险预警关键技术”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滨海新区气象局的“天津港气象灾害智能识别与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三等奖。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逸泰先生逝世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网站消息,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共产党员钱逸泰同志,因病于2023年1月14日11时50分在合肥逝世,享年83岁。钱逸泰同志于1941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62年至今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86)、教授(92) , 1982年-1985年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1989年-1990年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1992年-1993年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2004年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2001年任固体化学杂志编委,2000年-2006年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2008年任中国化学会顾问。
武汉大学教授、农田水利学家茆智因病逝世
1月13日,武汉大学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3日7时30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茆智院士祖籍江苏南京,1932年9月20日出生。1950年至1953年在南京大学水利系、华东水利学院水工结构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农学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起在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武汉大学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1月退休。他曾担任国家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水利学会理事,湖北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委员等。
p8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