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仑风马牛 来源|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
封面图 |《道士下山》剧照
问:冯叔,读到您的一篇讲不丹年轻人的文章,《》,想到一个说法:「没有欲望,人就会变得平静;不求人,就会一直有尊严。无欲无求才是大格局。」但也有人说,「无欲无求也是一种欲望,欲望才能让人类进步。」您怎么看这两种观点?您认为无欲无求算是大格局吗?
冯叔:我觉得,只要是活人,就做不到绝对的无欲无求。人要活着,总得吃点食物、喝点水、打个盹,这都是欲和求。
而我们常讲的欲、求,以及由此造成的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矛盾,也都是有边界和条件的。
如果我们去了解人类这几万年的发展历史,会发现,人要实现幸福,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当你有了欲望的时候,拼命地寻找满足欲望的办法。这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原动力。
满足欲望的办法有很多。比如,经济贸易、发展科技。我研究了一种方法,效率提高,原来一天只能生产一个东西,现在一天能生产一百个。效率的提高,能使欲望的满足变得更容易。
还有战争、侵略等等办法。通过这些方法,一些人使自己这一方占有的物质利益、精神享受越来越多,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但是,这种由欲望导致的财富重新分配,往往都是一部分人更接近自己想象中的幸福,同时却使另外一部分人甚至更多的人远离了他们想象中的、期待中的幸福。
如果我们回看几百年上千年前的人类历史,大大小小的部落冲突、王朝战争,有不少都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战争结束时,一部分强者就把另一部分人的东西抢过来,满足自己。这些人接近于幸福了,但是另外一部分人却被奴役着。
《天龙八部》| 世间有诸多「求不得」,欲望越多,烦恼越大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思考,怎么能让更多的人感到更有存在感,更有幸福感?于是就发现了实现幸福的第二种办法:我们不仅要去研究满足欲望的手段,还应该去管理好欲望。欲望不能随便膨胀,我们得克制、减少自己的欲望。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无论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道教,所有这些宗教都是教人管理欲望,让人把欲望降低的。
释迦牟尼原本是一位王子,但他放弃了原来的公子哥式的生活,选择了一种减少欲望的生活,在菩提树下思考,最后创立了佛教。佛教教人戒贪嗔痴,教人远离物质追求,等等,都是让人管好欲望。
所以概括来说,人类要解决现实的痛苦,实现幸福,一直都有两个方向。
一种是拼命地寻找满足欲望的办法。在历史上,这种办法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贸易、战争,甚至是侵略等手段,重新分配财富,使一部分人更快乐,而另一部分人更痛苦的方式实现的。
另外一种是教大家减少欲望,管理好欲望。大家欲望都少了,矛盾就少,心里也更容易平衡,幸福感就多了。在历史上,宗教往往在教大家做这个事。
我想,既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而且都是过去几千年以来我们人类想到的让自己快乐幸福的方法,那么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理解这两种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中找到平衡。
不能绝对地消灭欲望,一点欲望都没有,要在生活中适度地满足自己基本的需要和有一些快乐的体验。同时,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复杂的贪欲,找到一个平衡点。不是消灭欲望,是管理欲望。
比如说,我有一万块钱,此时我的欲望是吃一个苹果,花几块钱就能吃一个苹果,所以,要满足这个欲望,我没有困难,也不会感到痛苦。除了满足这个欲望,我还可以同时满足其他合理的欲望。
但是,我有一万块钱,除了要吃一个苹果,我突然还想拥有一架飞机。我这个新的欲望和现实差距就太大了。一架飞机几个亿。要满足这个欲望,我就得去赚快钱,做自己驾驭不了的生意,甚至去诈骗、抢劫……这个欲望就叫过度的欲望,或者说扭曲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往往就导致了犯罪。
社会有很多秩序,我们称之为道德、宗教、法律……的东西,其实都会让我们把欲望跟现实保持平衡。
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物质世界和贪欲之间,会保持平衡;一个有信仰的人,在物质满足和欲望之间,会保持平衡;一个守法的人,在现实的可能性和欲念的冲动之间,也会找一个平衡点。
道德、宗教、法律,都能促使我们在欲望和追求欲望的手段之间找到平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服,这是人类的智慧。所以我觉得,在现实世界中要做一个守法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敬畏的人。
总之,追求幸福,不能绝对地拼命地寻找满足欲望的一切手段,也不要过度地减少欲望,无欲无求。两种方法走到极端,都是让人不快乐的。在这两种方法中找到现实与欲望的平衡,人生才会更加的幸福、快乐。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作者:冯仑风马牛,主编:王滔
p38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