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当前位置: » k8凯发棋牌 » 大咖

侵入性思维,你有过吗?-k8凯发棋牌

分享到:
 王智远 • 2022-12-06 14:30:02 来源:王智远 e4584g0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王智远同学 来源|王智远(id:z201440)

不知道,你有过没:

走在马路上,总会下意识环顾四周,感觉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有个匪徒出来给你一刀,或被横冲直撞的货车撞飞。

做饭时,总不经意间幻想我会不会切刀手指头,要是切到,怎么办?还有更严重的,梦见自己做飞船上天空,创造核心技术造福人类、甚至坐拥千亿成为富豪。

这些“想法”和“闪念”有什么不同?

它们难免有夸张和极端成分所在,似乎有种大逆不道的感觉;每每“胡思乱想”时,你总是笑笑摇摇头,不敢让周围人知道这些“危险又荒诞”的想法。

但,你也会莫名担忧、害怕在现实中验证,也可能感到耻辱、困扰,怀疑自己是否患有潜在疾病等。

别担心,你并非个例。

精神病学家调查,近90%的普通人都有过此类情况,他们中30%的人,承认有抢钱的想法;有40%人说,自己有从高处跳下去的冲动,50%女性和80%男性幻想过和陌生人赤裸身体。

心理学,把诸如此类的现象称为侵入性思维(intrusive thoughts),或闯入性思维,但,一些人会被此类想法“卡住”,并造成巨大的痛苦(seif和winston,2018年)。

1.定义和过程

具体而言,它是一种进入个体意识层面的想法,经常毫无预兆地产生,闯入内容一般都具备攻击性、色情、禁忌、引起焦虑或是自我贬低的。

可能感觉像是一种冲动,会反复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

最终,随着这些想法频率和强度增加,你可能会怀疑和担心自己的安全、意图、道德感、自控力以及神智是否正常。

定义总是让人难懂,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大脑给我们带来的想法,心理不太认可。

比如:

突然想到某个污秽念头,你觉得该念头并不喜欢;然而大脑却不听话,拼命给你制造讨厌的观念,你能意识到不喜欢,可还偏偏出现,就形成矛盾;这就是很典型的侵入性。

有点像,大脑和内心在拉拉扯扯的感觉。

换言之,你看到、听到的讯息通过神经元记忆,不断制造关联,帮你搜寻任各种证明,以匹配现实要应对的局面,但是,有些相关内容并非当下需要,却被拉了出来。

不过要知道,出现此类想法是大脑异常活跃的正常表现,并非要求你真正执行;可它们大概率会随着其他想法,偶尔蹦出,要么像瞌睡虫一样躺在意识中。

那么,一个典型闯入性过程是什么样?

引发源头有很多,分为“积极”和“忧虑”两种,前者可以理解成,那些不切实际又违背道德的幻想,后者属于多半人常态,属于令人恐惧的现象。

一开始脑袋中会冷不丁出现一个不想要(血腥、暴力、色情、伦理)的画面,也可能是场景,听到的消息,闻到的气味等。

接下来,你开始焦虑、担忧,心如止水的状态已离你而去;你开始心潮澎湃,外在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加粗、甚至连自己都能清晰感觉到额头、面额发烫。

担忧的声音具体表现公式是“万一.......我怎么办”?

它侧面表达人们对恐惧、怀疑、糟糕结果的预判,也许你察觉到该声音并不合理,反常、或完全疯狂。

有时它也会发出奇怪的紧急警告,似乎打断你、激怒你、恐吓你、反驳你,你也会因为种种要素变的焦虑,这是人们对闯入思维,或者新感觉做出反应的第一个声音。

就像我的一位伙伴,有次喝咖啡正常交谈时,莫名暴躁起来,后来再三询问才得知,它把喝咖啡与心慌的幻觉连一起,事实才刚喝掉一口而已。

闯入后,接下来人们会怎么办?

通常是安慰,但安慰基本“无效”,你试图通过积极幻想试图抹掉它们,亦做别的事情令自己分心来去除不适感,但总被这些问题扰乱。

为什么?

一方面,“无效的安慰”是从“担忧的声音”中触发另一个怀疑和假设。

它被担忧干扰,以至于只要担忧声音出现,就不断试图争辩、控制、回避、保证、再保证、屈服或中和冲突。

最终无效的安慰尽力了,还不能减轻焦虑,它们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短期解脱、很合理的错觉,但无法战胜“忧虑本身”,相信关注过该现象的朋友都深有体会。

另一方面,安慰常常对担忧的声音感到愤怒、羞愧,希望它赶紧消失。

担忧的声音中有时会出现危险、愤怒、失控或令人作呕的想法,会让人感觉非常害怕;每个人,最痛苦的地方就在于此。

当闯入性思维再次出现,两者总来来回回争论,在争论中不断精神内耗,大脑被它们搞的浑浑噩噩,没有精力投入学习工作中,造成的结果是如堕混沌,身心俱疲。

另外,你也可能会感觉人与人之间悲欢并不相通,就算很亲近的人,也无法与你共情此类事件。

也许你跟朋友倾诉过烦恼(绝大部分人都因为各种原因不想、不愿、选择自己承受),但并没有被重视,他们也许会说,“你想开点,没事,开心下就好了,别那么矫情”。

甚至你想让自己看起来比较正常,会试图努力融入人群,人前扮演活泼开朗,气氛担当的角色。

不过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不是你,其实你也不是疯狂、也不是变态,并不危险,接下来的状态,就会怀疑是不是“生病了”。

上述一切,就是闯入性思维让一个人想法改变的整个过程;看着兴许有些严重,对不对?

其实,对部分人而言的确会遭受此类拧巴状态,之所以难受,是因为采用了不合理的应对方式,而感到痛苦;然而,是什么导致闯入性思维的存在,它们来自哪里呢?

2.它们来自哪里

心理学家lynnsomerstein(2016)认为,反复出现或频繁的侵入性想法,表明一个人生活中存在困难和问题,这不乏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以及养育子女等个方面。

博士hannahreese(2011)觉得,这些想法之所以莫名冒出,是因为我们不想以这种方式行事。

换言之,我们永远不会做诸如此类的事,但大脑防御机制,会吐出它能想到的,最不恰当的后果,让你提前知晓。

为什么会这样?

语言学博士乔治·莱考夫(georgelakoff)的《别想那头大象》案例名传千里,他通过无数隐喻事例证明,语言和隐喻认知结构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若现在我告诉你,不要想紫色大象,你可以考虑世界上任何事情;事实就会相反,紫色大象画面会浮现在眼前,你能坚持多久,取决于我是不是还会提起。

也就是,当我们具备一个健康大脑,并很好地掌握如何监控自我想法,并允许它们直接传递信息时,侵入性想法,只不过就像雷达中的一个亮点,并没有什么危害。

但是,如果你要经常处理不需要的、暴力、令人奇怪的想法,这就和大脑机能的两方面有巨大关系。

1)过高的警觉性

首先,警觉是一种生存机制,和恐惧一样。

当感官觉察到某些事物,可能会造成威胁,大脑便激活一系列反应,奋起抗争或赶紧逃脱,这种反应常见于哺乳动物身上,名为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

恐惧是由大脑额叶中,名叫杏仁核的结构进行调节,当紧张情绪激活杏仁核后,它便会让你暂时无法做出清醒的思考,好让身体集起全部能量,来应对此类现象发生。

其次,美国心理学家carlransomrogers认为,人从三岁记事起,就具备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effect)。

而且,该效应出现后,会一直伴随我们生命接下来的时光,但随着年龄不同,效果的影响有波动起伏。

这也刚好和记忆的特征相匹配,当信息与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换言之,接触的新生事物,画面,乃至信息,人喜欢进行对比,感受身临其境的状态。

但,如果有些场景你在电影、或现实画面中看到(如同撞车、打架出血,较为严重),你就会自然的比对,要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会怎么样,我该怎么避免。

也就是,大脑警觉系统让你远离,对自己会造成伤害的事,侵入性想法一般不会进入大脑,一开始只是一种记忆碎片,定格在脑中,直到你现实所在的场景和记忆碎片有重合时,才会被调出。

比如:

以往你经常看武打、警匪片,里面精彩打斗画面记忆犹新,当要去银行取钱,又涉及金额比较大时,大脑就会自动关联出这些画面,让你做一些可预料、可防备措施。

所以,虽然有些夸张属性,你不确定画面在哪部剧中看到,但他们过于精彩,就会住在记忆里,一旦和此场景相似时,它们就会回来打扰你。

这些记忆碎片有的毫无意义,如果你不注意,它们就会在意识的流动中消散并被冲走”(2018年);反之,如果你要持续想它,就像“那头不要想的大象”一样,持续存在。

2)焦虑和强迫症

侵入性概念提出者博士reese,描述一段他自己令人震惊的想法。

当她孩子还是婴儿时,他自己不能站在楼顶上,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个站在楼顶“受伤的图像”,她对该想法感到害怕。

她还注意到,侵入性想法的类型各种各样,最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和性相关的思维、暴力思想都和焦虑、强迫症(ocd)有关,另一类是那些随时被调出,形成自动化反应的事件,则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关。

假设你在各种场景下,想法比平时更具备侵略性且多,也不排除双相情感障碍,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adhd),当中任意一个情况;也许这些专业名字你并不知晓,但,的确有被刺激到。

比如:

有段时间,我追一部关于父母年长不注意身体的纪录片,片中谈到,他们经常因为想省下几个钱,而不舍得定期做体检的故事。

后来,我走到大街上,只要看到上岁数的阿姨,此类想法就会冒出,最终实在忍不了,给父母打电话强迫他们做体检,并且要把报告给我看。

研究也证明,像我这种有强迫症焦虑的人,更容易被生动、暴力、或不恰当的内容侵入性大脑,但焦虑的人,就没有如此强烈。

然而,焦虑不强迫的人,可能很难忘记自己犯的错、做过的蠢事,当他们面临不需要的想法时,通常采取行动方式也比较糟糕,好比,试图从脑海中消除到,并赋予其前所未有的各种力量(seif和winston,2018年)。

值得一提的是,抑郁的人侵入性想法包括:

在极端懂评估自己(非黑即白看一切)、始终关注负面因素、想太多(过度解读)、预测坏事会发生、放大任何感到的轻微或侮辱。

甚至、对无法控制的事情负责,并且假设最坏事情发生都是自我责任、这6种情况,会阻止他们客观看待情况的真实性。

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往往表现出“大脑中的仓鼠轮”情况,也就是,当拿起铲子开始挖掘,总想迫不及待看看下面有什么、和自己有没有关系,在他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陷入当中。

总的来说,过高警惕性、焦虑和强迫症,是造成绝大多数正常人有侵入性想法的特征;对于其他方面,也许会有细微特征,但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

3.强迫是根源

所以,不论上述什么特征,它们的本源,可以用两个字总结,即“强迫”。

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强迫存在?基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习惯形成的机制,2)监督系统时效,3)混淆现实和想象

英国匹兹堡大学的苏珊娜(susanne ahmari)研究团队在小白鼠上做过一次实验。

他们把小白鼠分为两群,一群正常不做任何操作,另一群先听到提示音,然后,一秒钟后用水滴落在它们鼻子上,小白鼠就会把它们抹掉。

结果发现,两组最大区别在于,正常鼠听到声音不会任何操作,而强迫症小白鼠,还没等水滴掉下来,一听到提示就开始抹脸,水滴下后还会抹脸。

科学家用光学遗传手段发现,强迫症小白鼠前额叶,纹状体回路出现异常现象;换句话说,“强迫”可能因为大脑形成习惯的机制出了问题。

其次,剑桥大学科学家设计一个精巧实验,观察人们新习惯形成时大脑如何运作的。

实验前半部分,研究者会受到轻微点击,他们可以在特定时间踩踏脚板来避免电击,训练几次后,参与者都学会了这个技巧。

接着后半部分不在有电击,参与者也渐渐不再踩踏脚板,他们放弃了之前所学的技巧;但是,强迫症患者不同,即便没有威胁,依然执着的踩踏脚板。

所以可以看出,强迫症患者是因养成习惯后,即便目标被改变,却没办法像普通人一样快速转移目标,改变习惯。

这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蒙特利尔大学研究团队找到了答案,他们观察到,那些非常依赖想象、倾向脱离现实的人,尝尝表现出更多强迫。

换言之,并非你头脑中的想法,导致你出现侵入性思维。

而是,你解释这些想法和行为的方式,导致你出现了强迫性习惯,也就是,我之所以有这些想法侵入,一定是深层次原因,而这些原因,本是习惯养成的路径出了问题。

比如:

我觉得手脏,每天不同时段都要洗手,这样可以解释自己“手脏”所以才要洗,然后成瘾行为神经递质就会形成固定路径,当下次,你看到和手脏有关的一切,都会被联想出来。

这就是,侵入性思维的根本。

背后,实则是多巴胺分泌给我们的奖赏感,就像,你手洗干净了,下次还想洗、你强迫自己不想那些“可恶的画面”下次还会想、因为,错误的思考也会形成习惯。

由此,那些把侵入性思维当正常想法看待的人,转头就会忘记,而试图摆脱却无法摆脱的人,它们就会陷入强迫陷阱中。

4.摆脱的方法

有学者提出,对那些已经形成的记忆碎片,不过是大脑意识流中所产生的额外品,类似于垃圾般存在,我们不再对此关注,它终究消失(seif & winston,2018)。

对那些后期培养出来强迫侵入行为,我也是受害者之一,在此,也为你准备一些有用的tips,当做某件事,侵入性思维出现时,可以在这两方面调整。

1)判断其品质

首先,现代商业社会营销,都抓准人类精准心理特征,你看恐怖电影、会延伸推荐惊悚、暴力、我们无法改变商业特性、只能减少与推荐媒体的互动性,来保持思维的独立。

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可控的侵入性,来自大脑默认神经网络“高度敏感下”的自关联,你不必搞清楚它们的来源,以及背后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当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侵入时,随它们逗留,不用试图刻意压制、或推开他们,只要你不过度沉侵其中,它们终将离开,但也要做好,随时会归来的准备。

比如:

拿我来说,几年前在公司开会遇到一些争议性话题,如果涉及“我个人”,会后大脑就会被莫名奇妙的想法所侵入,它们可能是,它针对我,我要用什么方法针对它。

但过段时间后,这种意图会马上被拉回正轨,内心告诉自己,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不利于团队和谐,别人会上之所以那样说,也可能因为业务本身。

所以,侵入思维就像“片面时刻”,过后就没了,各方面,如果没有给你造成太大担忧,就没必要去为其赋能意义。

关键部分在判断“侵入思维”的品质到底如何,如果负面意图严重,自己要深度认知到这仅代表“负面想法”,不能让它真正落地到执行层面,毕竟行动会造成结果的更严重。

2)调整看待视角

我身边一些朋友,他们介于“完全无影响的侵入思维”和略带“疾病性的侵入思维”之间,也就是“轻度侵入性”。

这类朋友,一般受到困扰时,第一念头是赶走、压制它们,有的常伴有强迫型,就让自己很心累,假如已经到该阶段,日常生活中,你可以运用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

具体怎么做呢?我把它总结成六步走,分别是:1)发现,2)确认,3)挖掘,4)确认,5)调整信念,6)步入正轨

首先,第一个发现要挖掘“现在荒诞想法是什么、从哪个问题出现的”,然后确认该想法,是内心想,还是大脑在想。

其次,挖掘它引起我哪些情绪反应,再确认,我因为这种想法,有没有变坏,会不会这样做。

紧接着调整信念,正确告诉自己,它就像一直小幽灵,一会儿就没了。

然后,思考我当下还有什么没完成的事,让思想奔赴到前线,这样,你就能慢慢减轻侵入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把它们它们成为认知解离。

生活中,这两种办法我经常使用。

其实侵略性背面,也侧重反应一个重要问题,即“尽可能让自我远离幻想”,毕竟幻想,就像时钟的指针,转了一圈,结果依然回到原处。

总体而言:

侵入性思维,不必担忧。

但是,过分沉侵到产生的想法中,造成实际行动力缺失,就需要正视它们;尝试弄清楚这些想法意味着什么,你才能停止那些“侵入”。

文献参考:

[1].侵入性思维简述,心理学词条

[2].如何从侵入性思想强迫症中夺回力量,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基森,d.(2017)

[3].强迫症患者如何思考?leahy,r。l。(2009年),今天的心理学

[4]..不需要的侵入性想法,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seif, m., & winston, s.(2018)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 

本文来源王智远,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k8凯发棋牌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7 q0

分享: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前瞻产业研究院

咨询专线:400-068-7188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w

我要投稿

×
网站地图